2009年1月28日 星期三

心 視 攝 影


心 視 攝 影Photography-Sensitive Image through the mind
1982.03.07.柯裕源

在瞬息萬變的現實世界,將某些稍縱即逝的景物與現象,藉著按下快門的瞬間,留下永恆,這是攝影最基本的迷人之處,而攝影藝術的表現,就是那觸動快門的當兒,能將心中的“感覺”配合外在的構成要素,直覺的作出取捨。我們知道,感字從心,覺字從見,法國的名攝影家亨利_卡特布列松 (Henri _Cartier Bresson) 常說:『一個人必須用心和眼去攝影…』,英國名攝影家畢爾_布蘭德 ( Bill_ Brandt) 談及關於攝影家的眼力,也曾說:『…直覺正是創作者反映潛意識的“心靈之眼”,唯有它能看到事物的本質』。所謂心靈視覺即概括了“心見”與“心眼”之藝術創作本質。

心視攝影強調的是心靈視覺的直覺反映,它配合視覺藝術的經驗,與潛意識的映象,更結合了心靈上的想像力、藝術上的表現力,再依「託物移情」而釋出精神性的、與生活性的內涵美感。因此,就心視的藝術觀點來說,攝影不僅僅是停滯於表象的複製,或形式美感的再現,也能深入無法觸摸、無法看見的意象領域,最重要的是還能表現創作者對攝影藝術的體認,對生命的熱愛,更可傳達對人、事、物的關懷,對大環境的期許。
※若要轉載請告知!!
Posted by Picasa

談攝影要訣


談攝影要訣
1982.05.12.柯裕源
攝影可不是拿起相機按下快門,這麼簡單容易;也絕不像哲學、天文學那麼奧秘又困難。就藝術的觀點來說,一個人如果對攝影藝術點燃了興趣的火花,那就是他藝術生命的萌芽,若他再比別人多加一點點瞭解攝影的要訣,那他的攝影藝術生命,就將開始茁壯了。
在此所說的「要訣」,其實不是什麼「秘訣」,僅是一些很值得提出來的建議或忠告而已。

(一)要在最好的條件下,拍攝具有美感的、且可做為「作品」的主題。
攝影是現實的再現,是記實性、是複製性的照片:而攝影「作品」,則是在最好的條件之下,拍攝具有藝術品味的內容者。何謂最好的條件?
例如: (以35mm SLR相機來說)
1. 最好的鏡頭焦距:
可因題材、因創作上的需要,來找出最適當、最理想的鏡頭焦距。如果以心視的主觀條件,認為只有魚眼鏡頭,才能表現超現實的境界,那麼一般認定的85mm人像鏡頭,自然就不是最好的鏡頭焦距了。至於如何找到最好的鏡頭焦距,來配合題材及創作上的需要?平時可以在家勤練且以多大的物距,需用多長的鏡頭焦距,才能有多大的涵蓋角度?有了確實的認知之後,可方便取景構圖及鏡頭運用,以免臨場不知所措。

2.最好的光圈:
光圈愈大,影像愈容易鬆浮不結實,且景深愈小,色彩也較淡雅:若是光圈愈小,則因光的繞射影嚮,而使「解像力」愈差,景深會愈大,色彩會愈深濃,因此,最好的光圈,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中間光圈f5.6或f8。

3.最好的快門:最好的快門速度是1/250秒左右,但就長鏡頭而言,實際上,應依鏡頭焦距的長度,為快門的速度,如40Omm鏡頭,應選接近400數字的1/500秒,作為快門的速度,依此類推。
4.最好的視點:能發掘被攝體,即踏出了創作上的第一步,但是,視點一再的影嚮這發現,所以:臨場拍攝時,必須前後左右、四面八方地試鏡,以求達到優異作品的最佳視點。
5.最好的角度:將攝影做為反映現實的一種手段,因而成為事物的目擊者,那麼要得到最好的角度,應配合最好的視點與鏡頭的涵蓋角度,選出異常的視覺角度,如蟲眼方式或鳥瞰方式而拍攝。
6.最好的曝光:
因軟片曝光對等律失效的特性,及顏色反射率的問題所加以的修正,或創作上的需要,而使曝光過度或不足,以求色彩的再現,及較豐富的色調層次,這種修正過的曝光,是創作上最好的曝光,也就是最正確的曝光。而TTL所顯示的曝光資料,僅可提供參考而已。

以上大略談了幾點最好的條件。再談到什麼是美感的主題?我們知道,攝影家與其他藝術家,同樣的,對於美感的直覺特別敏銳,他可從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,感受特殊的信息,並力求將它表現在作品上,而讓作品發揮了引導社會生活的功能,使觀賞者引起共鳴。
至於美感的主題,則分為形式的及內涵的。若僅是象徵性的藝術形式,雖有作品的構成要素,但其組織原則,只是表象的、外在的技巧表現,這種表現,即是形式的美感
而精神性的與生活性的美感,屬於內在的、包容的美感,它就是內涵的美感。它是一種情感經驗的互動,及美感經驗的互動,它的藝術創作本質,是人性的、也是對生活的一種感受,對實物與現象的一種關懷,再加上愛心的滋潤,即顯現了內涵的美感。因此,要得到具有美感的主題,無論是形式的,或內涵的,都是不可或缺的。
(二)要在被激動時的瞬間,觸動快門,從此就決定了作品的價值。所以所拍出的作品,一定是作者自己最受感動的。
1.藝術的所謂成為行家與否?最重要的是在於是否具有技巧的表現能力,這種技巧,是屬於較專門性的,也是為藝術創作而準備的。一般藝術創作的最基本要求,就是技巧與精神內涵。也就是包括了上面所談及的直覺的美感、形式的美感以及內涵的美感。當按下快門的一剎那,創作者的心態赤裸裸地表現在作品上,事後的辭彙說明,似乎都成了多餘的修飾。

2.攝影者應該努力的把個人的生活歷練、文學修養、美學理念、精神內涵等等,憑藉熟鍊的技巧,凝聚起來,並在按快門的瞬間,整個的,很完美的釋放出來,這樣所創作的作品,一定是最感動的。如果,在技巧上不甚成熟,又未能將感性的內涵素養融入畫面中,那麼,這是創作上的憾事。
3.筆者曾有一套自我訓練的方法,即將作品分成 A、B、C三級,每隔一段時間,再將它重新分級、篩選,最後,那些百看不厭的作品,就是自己認為可成為"佳作。的候選作品。
(三)作品的構成要素:,若無時空的延續,僅是線形的表現,較難產生更進一步的共鳴。
1.光線是攝影的首要要素,老師傅說:「攝影不能沒有光,沒有光就沒有攝影」。英文攝影PHOTOGRAPH,希臘文光線PHOS、描繪GRAPHO,攝影就是運用光線來描繪的意思。因此,光線是一切平面藝術的精神語言,這是不容否定的。

攝影家使用相機,透過鏡頭創造視覺藝術,與畫家使用畫筆的創作,有異曲同工之美。攝影必需熟悉光的特性,如:光的傳播、光的色彩、光的現象等,並要瞭解光源角度與視點的關係。
2.陰影對於光線的強弱、明暗變化、色調層次都有直接的關係,如:立體感的呈現,不以光線為基準,而是以陰影的效果來衡量,因為有陰影才顯現立體感的物體。作品品質的好壞。多少仰賴於陰影形式的處理,處理得當與否,可影嚮作品的架構問題。
3.色彩的和諧,必須建立在心靈的需要上。依色彩的心理效應來說,很多攝影藝術的創作者,常凝建屬於自己的理論基礎,來闡釋屬於自己的色彩語言與形式的結合。另外,色彩與色溫變化、色相與三原色的光學特性、色彩與顏色情感的問題、光量與色彩明度的強弱等等,幾乎都是攝影工作者所不可忽略的課程。
4.線條的旋律形式,由原始的幾何形式,簡單的線條組合,表現節奏性的律動感:線條的線性透視,與線條的粗細,各有其屬性,一般來說,曲線的屬性,有如流水般,呈現活潑而不安定,且深富律動的美感,也是三度空間與時間流動的高次元表現。線條對於造形具有高度的表現力,一般可根據視覺經驗,藉線條表現「面」與「立體」的意象世界。
5.形式的群集,即線條移動而造成的形式,簡單可分為平面的和曲面的二種,平面存在二度空間,而曲面存在於三度空間。自然界中任何形式的群集,不管寫實或非寫實,抽象的空間或具體的實面,都能像一個物體般地存在著。所以,視覺所見的虛幻光影,與攝影所見的具象景物,兩者之間存在著互動互異的關係。
6.時空的延續,就是時間與空間的延伸。在時間方面,以極長或極短時間來拍攝,可產生肉眼無法經驗到的視覺效果。而以異常的天氣,如晨、昏、雨、霧、颱風天的時間,及春夏秋冬的季節,來找尋特殊的空間透視,這種透視能構成既深遠且有優美感的層次,因而產生三度空間的立體效果。
綜合以上所述,可見線形透視僅是平面無遠近感的二度空間的構圖,如果不加上時空延續所形成的3D立體感,那麼這類攝影作品,就不能算是最完美的。

再說,現代攝影出現了較為特殊的觀念,及創作技巧,就是將時間與空間的畫面,構成交叉重疊的複合現象,強調時空意識與造成意識的創意。使立體空間結合意識領域,而形成四度空間,來突顯作品的內涵。
(四)攝影者的自身要求:1.攝影就像狩獵一樣,要有衝鋒陷陣、要有守株待兔的精神。
2.眼睛要精細的觀察,多運用攝影眼,才能發掘題材,找到主題。
3.腦筋要靈活的思考;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。因為想像力,就是攝影創作的基本能力,想像力愈豐富,創作能力就愈旺盛。
4.要用心去體會,隨時保持如椎兒一般,對任何事物都存有驚奇的視覺領域,敏銳的心靈意境。再說,作品的好壞,取決於攝影者的創作能力,不見得在於創作媒材的優劣。
5.攝影要快速敏捷,因為,稍一遲疑耽擱,最佳的一剎那,就再也喚不回了!
6.攝影必須付諸行動,實際的去拍攝,將作品呈現出來。多拍多經驗,不拍不會有作品的產生。東瀛有句話:「攝影是用腳走出來的」。事實上,發現題材時,直覺的:應即刻拍它一張,然後找尋最好的視點,再做最佳的創作。
(五)產生作品的泉源,是精神專注,再加上熟練的技巧反應。
因為精神專注可以讓思考集中,使潛在能力的反應,容易呈現出來。再說技巧,即巧妙的技術較屬於專門性的本領。因為技巧為藝術創作的導演,創作時,主題經技巧的處理,將思想意境完美的表達出來,否則,突顯了作者創作技巧的不成熟。
(六)美的捕捉,隨處可得,攝影創作亦然。
所謂創作,就是創造、製作。一幅好的作品,是賦有藝術的生命力,具有作者的思想和技巧,傳達了創作的意念,同時含有美的特徵。而美的捕捉,在生活的周遭,只要你有一顆敏銳且關懷的心,你將會發現攝影題材隨處都有。依現代藝術的理念來說,攝影不再只是用作再現的手段,或當工具的使用而已,它應該是一種藝術的創作。
(七)一幀優秀的作品,有時,是經過多次失敗經驗的結果得到的。
我們知道,失敗是一次經驗,成功也是一次經驗,無論成功與失敗,僅要多拍即可多得一些經驗,這是屬於自己的經驗。另外,可藉由書籍,或與同好互相切磋等,而得自他人的經驗,以補足自己拙劣之處,如此,可使自己的攝影藝術生涯過得更平坦。
(八)要具有「畫面空間取捨」的能力,否則,將是創作無法避免的致命傷。
若對「畫面空間的取捨」都無法做到,表示自己的構圖能力還不夠,果真如此,那麼在創作的路途上,可要辛苦多了。因為創作技巧是屬於專門性的才能,構圖也較具專門性的,若缺乏這些專門性的本領,即表示自己未達到創作的基礎水平,那麼就很難有創作。因此,可以說若無法做到「畫面空間的取捨」,將是創作的致命傷。

※若要轉載請告知!! Posted by Picasa

心視與創作


心視與創作

柯裕源 1993.05.20
英國心理學家法朗西斯‧格統〈Francis Galton〉曾經談到人的思維不是心思就是心視,以語彙式呈現的謂之「心思」,以影像式呈現的謂之「心視」。心視是思維的心理現象,常介於意識和無意識之間,平時潛伏的意念遇到特殊頻率刺激的瞬間,就會浮現出來,呈現一種抽象不離形象的內心視象,它不僅具有形式,也隱含了情感與祈望、智慧與想像等等意象的抽象性內涵,在各專業領域裏,運用這種特殊的心視效應,可達到正面且更積極的成長層面。譬如說,在醫學方面有了美好的心視,就會有開朗的、愉悅的心情,進而增加身心的健康。在科技方面有了心視,科學家們未來的願景,就有了更大的鼓舞與激勵。而心視更是藝術家創作靈感的糧食。
卡特‧布列松的「心眼」與畢爾‧布蘭德的「心靈之眼」,以及心視攝所強調的「心靈視覺」的直覺反映,都是心視「心智活動」的一部份。就攝影領域來說,潛意識常會適時的釋放一些特殊的心視頻率,這些頻率交織成的影像,既不清晰又很短暫,極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而幻滅,因此,若無對等的接收頻道,就會失去了所謂感應現象,創作機率就成空,所以創作時必需心無雜念,避免外在因素的干擾,滅少「我執」才能加大內心視象的清晰度,而有利於傑作的完成,由此可見,如何應用心視效應,誠然是一門既深奧又有趣,且又深具意義的學問。
畢爾‧布蘭德憑藉風景的拍攝來反映潛意識的心靈之眼,他欣賞那既有實景的精緻描繪,又浮現似是而非的超現實感,人物更像夢遊一般,真實與虛幻交錯在其中的田園風光作品。而司蒂格利茨認為相機是產生蛻變的機具,他將具象以抽象的畫面表現出來。如此攝影是拍它在作品上形成的樣子,而不是拍它在現實裏的樣子。
心視是一種觀念與想像力所引發的內心視象,它在藝術創作上可以彰顯影像作者的獨特性,在日常生活中,可加添正面且又健康的成功因素,而豐富了生命。當心視創作與藝術創作劃上等號時,創作架構應用心視意識來描寫,而不以攝影特性的物象描寫來觸動快門。心視作者巧妙地運用「託物移情」,把發於有形達於無形的觀點,做為創作的特色,依階段式的步驟累積經驗循序漸進,並著重美學與視覺語言的互動,經形式美感的觸發,達到內涵美感的真實,其影像本質包含了具象,也包含了抽象的表現。
心視內心視象的移情作用,是將內在意象寄託於外在形象,把具象抽象化的一種創作格調,其關鍵在於如何尋覓發掘足可充分寄託內心視象的客體。簡而言之,即是本著影像作者的觀點,架構影像藝術的事實,呈現心視概念的創作。心視創作的主客和諧是顯現影像創作的真實,並達到予求予取的獨特境界,而非自然景物的實錄。藝術界早將表象的真實闡釋為意象的真實。換句話說,抽象的表現較具象的再現更能代表創作的本質,也是現代藝術的潮流。

附註:

人從出生開始,生命中的每一時刻,心視是形影不離的同在,就因消極、脆弱、優柔寡斷、或迷失、我執、造成負面的身心傷害,讓這種與生俱有的潛能因此封鎖,而無法正面善加運用。所以心智活動不只運用在創作上,身心健康上,又可運用於日常生活中,使困難問題得以迎刃而解。最好的解困方法,就是把持一幅清晰又細膩的美好心視,加上自己的信心與恒心,才能美夢成真、心想事成。否則,心理一直認為差人一等,就會真的矮人一截,若一直認為病情惡化,真的就會小病成大病,可見心視的影響力之大。聖經上說:「因為他的心是怎樣思量,他的為人就是怎樣。」〈箴言23--7〉
心視的心智活動是可以學習訓練的,並從實際經驗中領悟出它的奧妙,可以運用在藝術創作上來強化創作的獨特性,它是可以想望,絕不同於外在絢麗世界的依賴,而是以抽象的心智影像〈Mental image〉主觀地詮釋對象,透過敏銳的觀察力與優美的畫面組構能力,及豐富的想像力,展現獨特格調的創作表現。
※若要轉載請告知!!
Posted by Picasa

【理性與感性的攝影】

理性與感性的攝影

演講者:柯裕源 會長1999.11.9 10:00 Am
 
  
就藝術創作的觀點,或理念的傳達來談,晨曦微光之初臨大地,夕陽霞光彩雲之美,能掌握住這瞬息的照片,雖然得之不易,卻似拍攝少數民族的人像記錄。又與你聰明我傻瓜的邊緣族群,認為影像是到此一遊的記念照亳無兩樣。在和平島、在龍畸月世界等地,所捕捉到的奇岩異石、泥地風光,也都是一種記實性的表達。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羅丹說:「藝術是表現而不是再現,藝術最重要的是表現作者的風格。」拍攝者若僅注意瞬間的掌握,採取守株特兔式的等待,未免太被動又少創意。所捕捉到的畫面,往往只充滿記錄性而缺乏藝術性。若想要踏上藝術創作的領域。那還是需要再花點心思。
  
攝影藝術是憑藉心靈的巧思,將完整的內在感受、透過意象語彙,及專業攝影技術,呈現於作品的整個創作過程,而不是單單著眼於最後秀出來的那一幅照片。任何相機都可以拍什麼像什麼,拍誰就像誰,這是它的特性。可是,要進入拍花不像花,拍樹不像樹的境界,就沒那麼簡單容易了。我個人就有這樣的體認。由於主觀意識的關係,常常在實驗性的製作過程中,顛覆攝影的特性,但是,雖累積多年的經驗,又加上專業技術的輔助,覺得若針對藝術來說,這樣還是不夠,因為專業技術雖然不可或缺,其實,攝影思維的表現,才是真正決定作品良窳的關鍵。所以攝影思維、技巧、經驗三者是相輔相成的。換句話說,攝影創作最重要的,就是要能反映創作者的觀察力與想像力、思考力與創造力,其次才是學而知的攝影技巧,與行而知的攝影經驗。
  
義大利美學家、哲學家克羅齊提倡直覺說,他說:「人可以將直覺的意象留存在心理」。他所謂的直覺,是一種覺知能力。人可以憑直覺,超越思維邏輯,來反映主客和諧的關係,這種和諧關係,可以說就是一種美。若以直覺反映美的意境,就如同觸電似的僅需一次,若經思考,則需一次再一次,這就是理性與感性的反應差異,也才有了「要跟著心走,勿跟著腦走」的話語。我們知道,感字從心,覺字從見,法國名攝影家亨利‧卡特-布列松說:「一個人必須用心和眼去攝影…」,英國名攝影家畢爾‧布蘭德談及關於攝影家的眼力,也曾說「…直覺正是創作者反映潛意識的心靈之眼,唯有它能看到事物的本質」。心靈視覺即概括了「心見」與「心眼」。心視攝影就是本著影像作者的觀點,架構影像藝術的事實,呈現心視概念的攝影創作。所謂影像作者,是指以藝術性創作為優先的影像工作者。他們秉持 Sensitive Image through the mind ,強調的是心靈的直覺,他們認為影像的解析與架構、影像的創造與製作,若要能隨意的達到予求予取的境界,就需以作者的角度來思考,來架構影像創作的真實,而不是自然景物的實錄。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:「藝術不應奴隸似地臨摹自然,而應在自然形體中選出一些要素,構成一個極美的整體」。


   真實性(Reality)是攝影的一大特性,隨著大環境因素的改變,藝術工作者對於攝影的真實性,漸漸的由表象的真實解讀為意象的真實。換句話說,藝術創作著重的不是「真實」與「虛構」的問題,而是傾向於作品本身是否能讓觀賞者產生震驚(Shock),並隨即牽引各種情緒反應的互動。一般來說,自主性愈高的作品,其思維空間愈是寬廣而深遠,也愈能引發共鳴。通俗的觀念大都把攝影當記錄工具,暗示著不會思考的形式,僅做觀賞者的見證,缺乏影像的概念與認知,以致有關攝影方面的探討與訴求,幾乎完全以器材是否為極品來做標的。而且僅重視技術性的表現,認為傻瓜相機所扮演的角色,只是一種訊息的傳達,形成「誰在看?」,「誰在拍?」的模糊現象。這類的攝影,僅能說是按快門的照像,談不上是影像創作。有句廣告詞說:「…即使是讓一位傻瓜來拍攝也會張張精彩、張張成功。」事實上,拍攝者若亳無攝影技術與概念,可能無法完成拍攝上的最起碼要求。
  
就影像的呈現方式來說,照像的形式與「造像」的思維,所指的就是表象形式與意象內涵的表現。如何以有形的攝影特性,來表現無形的意境內涵,可以說是攝影創作上蠻重要的課題。譬如montage攝影,它源自矯飾(Manipulate)的概念,可以透過意象的語彙,以虛擬、造像、托物移情、編導等技法呈現意境內涵,或以隱喻的方式、或符號、線條、色彩、造形、光影等等模擬再現心靈意境。在創作的過程中,montage不當主角,也不是目的,是因為意念與表達的需要,才加以運用,所以說,不是為montage而montage。像這種為了詮釋影像作者哲理所凝聚的影像,不屬於表象的裝飾,照片也可能只是創作過程中的構成要素之一,並不是創作的唯一終點。除了montage之外,像Masking、Collage、Frottage(Rubbing)等等都能使影像以有形的攝影特性,來呈現無形的意境內涵。
  
同樣的,攝影作品展出的方法也在修整,甚至將展出的動向融入作品的內容中。對作品的認知,也從平面走入空間。裝置藝術、觀念藝術等都成了這股新潮流的寵兒。而且,由於電腦、數位影像等多元化、多功能的媒材漸趨普遍,以致在創作的觀念上有所突破,認為攝影不再是「專業化」,而是「指令化」。因此,作者在美學上與精神上的訴求層次,幾乎是論斷一幅照片是否成為藝術作品的依歸。
  
依我個人經驗,會發掘攝影特性的異常現象,在攝影創作過程中,更會出現很多的可變因素,每一種可變因素,都可能是創新的契機,都可能是實驗的變數。從實驗中深深體會到,創作就是要將個人的情感、藝術思維、藝術哲理及技藝特點,經常不斷的在作品裏呈現出來,才能樹立個人獨特的風格。
  
通常藝術作品的架構,必需有主角與配角的呼應,前景與背景的遠近層次,以及空間感與透視感等等。但是,新造型主義畫家蒙德利安的作品,幾乎完全顛覆了這種概念。他從自然具象的角度,透過簡化的過程,傳達了觀賞的方式,打破了寫實永遠是具象的觀念。達達主義畫家杜象的藝術表現,來自生活,採用尖銳性的材質,大大的誇張了創作觀點與材質特性的結合。他影響了美學的經驗,注入了概念形式的省思,促進了創作觀念的活潑化及可塑性。
  
綜合以上所談的,我們可以這樣說,只要具有理性的攝影概念,及感性的攝影思維,再加上熟練的攝影技巧,就不難在生活的周遭,隨意的尋覓到攝影創作的泉源。藝術攝影作品首重創意,無論在美學、思想、技藝、意識形態各方面,都需具備創造性、啟發性、批判性等等,才可能成為經典之作。而且,創作是需要跟隨時代的巨輪、環境的脈動、社會的關懷、人文的變遷、以及媒材的多樣化等作相關性的調適,如此,攝影藝術才能日新又新、生生不息。


※若要轉載請告知!!
Posted by Picas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