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生活化、 生活藝術化
七0年代後的藝術現象,就是無戒律的開放,它穿透了攝影與繪畫、平面與空間、造形與表演等等藝術的限界,呈現出多媒體與多元化。藝術不再只是貴族的奢侈品,也不只是美術館的專利品,因為,只要對藝術有正確且清楚的認知,那麼,並不一要透過繪畫或憑藉攝影,才能夠稱得上畫家或攝影家。
生活的本身可說就是一種藝術,在藝術生活中,任何題材都可作創作性的表現,這種藝術創作就更能反映社會狀態、生活點滴、生命的奧妙等等,其中優秀又傑出的作品,不但能引起共鳴,做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,更珍貴的是它能夠充份的表達群眾共同的意識與心聲。所以在無戒律又開放的自由民主時代,創作不需設限,也不預設立場,一切憑直覺走。只要藝術理念不偏差,對生活中的大小人、事、物都能創造出
新穎獨特的作品。
新穎獨特的作品。
早期在帝王專制時代,一般百姓生活瘠苦,“藝術”這個名詞對他們來說,是極其陌生的,更不用說生活即藝術,藝術即生活了。隨著時代巨輪的運轉,民主社會的來臨,富裕的生活之餘,一些愛好藝術的年青人紛紛走到室外,把大自然當作生活藝術的舞台,從此改變了只有在畫廊或美術館才聞得到藝術氣息的刻板觀念。因此,有了所謂的街頭藝術,地景藝術。其實,藝術不一定是僅有創造,它也可以是破壞,這是立足於觀念藝術與空間藝術的觀點,運用攝影記錄成果,再呈現出來。依攝影寫實主義的觀念,把塗上顏色的畫布當抽象畫一般,又將塗畫布的行為當成創作行為,就像行動畫派一樣,這種作品形成當然的藝術品,那又何以在乎抄襲與否?若將他人的畫作或照片依樣畫葫蘆等等,這到底是模仿或是抄襲?如何去評鑑?正如當今繪畫與非繪畫無法劃清界線一樣。但是這種作品在現階段的當下,詮釋了它的意義與價值,不過,以後如何
來論斷,則是未知數了。
來論斷,則是未知數了。
最初藝術工作者在街頭表演的用意,是期望能與群眾作直接的溝通和互動,產生迴響和共鳴,並不苛求群眾以純粹美術的觀點來思考,所以,整個演出常常滿溢著隨性、隨緣的氣氛。又如,鐵匠也可利用一些不起眼的金屬加上個人的獨特思惟,展出創新的鐵雕藝術,儘量不呈現消極的一面,那麼,作品的活潑性自然會使整個展出的環境充滿了新生的活力。不像戰後一切遭受破壞,採用了一些破爛廢棄物作為展出的素材,表現出頹廢的藝術,這種演出,早已不合時宜了。我們不難觀察到歐美的藝術創作是立基於大眾文化與藝術民主化,無論普普藝術與歐普藝術、超現實與表演藝術,都是以生活環境中大眾化的、通俗的題材為架構,與民眾結合為一體,將創作賦於新的意義,讓民眾對其生活環境及生活文化有更新的體認,從而緊密的牽繫著彼此,
“生活藝術化、藝術生活化”油然而生。
“生活藝術化、藝術生活化”油然而生。
談到作品的欣賞,首先必須清楚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創作動機。因為,藝術創作的本質是人性的、生活化的,它反映人生百態,它對社會負有共體時艱的責任。而且,藝術創作具有突破成規的特質,比較屬於思惟牽繫著行為的一種心智活動。羅丹說:「拙劣的藝術家,永遠戴著別人的眼鏡。」所以要儆戒醒悟,切勿抄襲,而能勤於思考,勇於創新,以反映時代新秩序與人類藝術生命的新生,這也是貴為藝術人的使命。
請欣賞我的作品 ! 請指教 !!
↓
http://cohga.net/picasa/user/YuyuanKe_1.html
請欣賞我的作品 ! 請指教 !!
↓
http://cohga.net/picasa/user/YuyuanKe_1.html
※若要轉載請告知!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