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錄與表現
2002.01.12.柯裕源
影像作者對於思維、激情的描繪,對於夢幻、想像的舒發,對於內心視象的探掘,若不超越媒材僅當記錄工具的觀念,就很難在潛意識與感覺交匯處找到心視影像。
Montage,Collage,Masking等等創作方式,正能實現更大自由的創作空間,跨越時空的「造像」思維。譬如,運用135相機的靈活、多向性特質創作的結果,是異於暗房集錦、電腦影像合成,達到架構影像創作的真實,而不是自然表象的實錄。
攝影可貴的是寫實特性,在意的是表現了什麼?而不是記錄了什麼?也就是說:攝影在意的不是像不像、真不真的記錄問題,而是詮釋了什麼?反映了什麼?才是問題重點。就藝術創作的觀點,攝影早已超脫表象形式的記錄,而邁入意象內涵的表現。換句話說,攝影已從單次快門的記錄時代,走向重複快門的創作時代,為了使傳遞現實的性能,轉為詮釋現實的效能,創作必需是主動的、積極的探索內在的感覺,同時忠實的加以表現出來,而不是被動的、消極的、機械性的完成記錄而已。
攝影藝術首重創意,因此,無論在美學、思維、技藝與意識形態等各方面的表現,都必需兼具創造性、啟發性與批判性,才能將攝影由機械性的純粹記錄,提昇至創作性的藝術表現。
「無處不藝術,無時不創作」,這句話說的也是,美的捕捉,隨處可得,影像創作就是這樣。一幅好的作品是賦有藝術的生命力,具有作者的思想與技巧,傳達了創作意念,同時含有美的特徵。而美的捕捉,在生活的週遭,只要你有一顆敏銳且又關懷的心,你將會發現攝影題材隨處都有。依現代藝術的理念來說,攝影不再只是用作再現的工具而已,它更是一種藝術的創作。
好作品的產生,不在於你看到了什麼?而在於你怎麼看?又想要看到什麼、才拍什麼。例如,風景的美,不求外在形式的美,而重內心視象所蘊含的精緻又豐富的美,所以說:「美在人心,不在自然」。德國名作家哈特曼說:「美不在自然界,也不在現實事物裏」。換句話說,是藝術家使萬物萬象變成美,美是藝術創作的成果。德國名哲學、美學家包姆嘉通說:「美是感性的完美,美是善的極致」。
攝影對於景物構圖的取捨,猶如雕刻家將多餘的部份去除,保留想要表達的部份,這是一種減法的表現,而不是大小通吃,照單全收的記錄方式。德國名作家、詩人歌德他說:「藝術不能與自然比較,而是選擇適合意念表達的部份,經由思維與技巧,組合一個完整的形式」,一些風格突出的藝術家,大多是善用創作媒材的高手,而一味順應媒材的人很難發展個人的風格。所以,技術的確影響創作的內容及風格的形成,藝術家必需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質,無人能望其項背的創作能力,才能長久屹立於藝術史上。希臘.哲學家蘇格拉底說:「藝術不應奴隸似地臨摹自然,而應在自然形體中選擇一些要素,來構成一個極美的整體」。所以創作是轉化而不是模擬、是創造而不是映照、是表現而不是呈現。
一處景緻宜人的地方,若經由攝影將現實對象的繁雜照單全收,呈現的是浮光掠影的表象記錄而已,完全無法反映置身實地的心情感受,那種現實的臨場感,被不經意的隨手一拍掃得無影無蹤。相對的,影像作者由現實的林林總總之中,拍攝深具代表性的片段,且不失臨場感受並能表現個人獨特的內心意境,也就是擷取精華以表現全部,而成就了不朽作品。
※若要轉載請告知!!
影像作者對於思維、激情的描繪,對於夢幻、想像的舒發,對於內心視象的探掘,若不超越媒材僅當記錄工具的觀念,就很難在潛意識與感覺交匯處找到心視影像。
Montage,Collage,Masking等等創作方式,正能實現更大自由的創作空間,跨越時空的「造像」思維。譬如,運用135相機的靈活、多向性特質創作的結果,是異於暗房集錦、電腦影像合成,達到架構影像創作的真實,而不是自然表象的實錄。
攝影可貴的是寫實特性,在意的是表現了什麼?而不是記錄了什麼?也就是說:攝影在意的不是像不像、真不真的記錄問題,而是詮釋了什麼?反映了什麼?才是問題重點。就藝術創作的觀點,攝影早已超脫表象形式的記錄,而邁入意象內涵的表現。換句話說,攝影已從單次快門的記錄時代,走向重複快門的創作時代,為了使傳遞現實的性能,轉為詮釋現實的效能,創作必需是主動的、積極的探索內在的感覺,同時忠實的加以表現出來,而不是被動的、消極的、機械性的完成記錄而已。
攝影藝術首重創意,因此,無論在美學、思維、技藝與意識形態等各方面的表現,都必需兼具創造性、啟發性與批判性,才能將攝影由機械性的純粹記錄,提昇至創作性的藝術表現。
「無處不藝術,無時不創作」,這句話說的也是,美的捕捉,隨處可得,影像創作就是這樣。一幅好的作品是賦有藝術的生命力,具有作者的思想與技巧,傳達了創作意念,同時含有美的特徵。而美的捕捉,在生活的週遭,只要你有一顆敏銳且又關懷的心,你將會發現攝影題材隨處都有。依現代藝術的理念來說,攝影不再只是用作再現的工具而已,它更是一種藝術的創作。
好作品的產生,不在於你看到了什麼?而在於你怎麼看?又想要看到什麼、才拍什麼。例如,風景的美,不求外在形式的美,而重內心視象所蘊含的精緻又豐富的美,所以說:「美在人心,不在自然」。德國名作家哈特曼說:「美不在自然界,也不在現實事物裏」。換句話說,是藝術家使萬物萬象變成美,美是藝術創作的成果。德國名哲學、美學家包姆嘉通說:「美是感性的完美,美是善的極致」。
攝影對於景物構圖的取捨,猶如雕刻家將多餘的部份去除,保留想要表達的部份,這是一種減法的表現,而不是大小通吃,照單全收的記錄方式。德國名作家、詩人歌德他說:「藝術不能與自然比較,而是選擇適合意念表達的部份,經由思維與技巧,組合一個完整的形式」,一些風格突出的藝術家,大多是善用創作媒材的高手,而一味順應媒材的人很難發展個人的風格。所以,技術的確影響創作的內容及風格的形成,藝術家必需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質,無人能望其項背的創作能力,才能長久屹立於藝術史上。希臘.哲學家蘇格拉底說:「藝術不應奴隸似地臨摹自然,而應在自然形體中選擇一些要素,來構成一個極美的整體」。所以創作是轉化而不是模擬、是創造而不是映照、是表現而不是呈現。
一處景緻宜人的地方,若經由攝影將現實對象的繁雜照單全收,呈現的是浮光掠影的表象記錄而已,完全無法反映置身實地的心情感受,那種現實的臨場感,被不經意的隨手一拍掃得無影無蹤。相對的,影像作者由現實的林林總總之中,拍攝深具代表性的片段,且不失臨場感受並能表現個人獨特的內心意境,也就是擷取精華以表現全部,而成就了不朽作品。
※若要轉載請告知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