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攝影要訣
1982.05.12.柯裕源
攝影可不是拿起相機按下快門,這麼簡單容易;也絕不像哲學、天文學那麼奧秘又困難。就藝術的觀點來說,一個人如果對攝影藝術點燃了興趣的火花,那就是他藝術生命的萌芽,若他再比別人多加一點點瞭解攝影的要訣,那他的攝影藝術生命,就將開始茁壯了。
在此所說的「要訣」,其實不是什麼「秘訣」,僅是一些很值得提出來的建議或忠告而已。
(一)要在最好的條件下,拍攝具有美感的、且可做為「作品」的主題。
攝影是現實的再現,是記實性、是複製性的照片:而攝影「作品」,則是在最好的條件之下,拍攝具有藝術品味的內容者。何謂最好的條件?
例如: (以35mm SLR相機來說)
1. 最好的鏡頭焦距:
可因題材、因創作上的需要,來找出最適當、最理想的鏡頭焦距。如果以心視的主觀條件,認為只有魚眼鏡頭,才能表現超現實的境界,那麼一般認定的85mm人像鏡頭,自然就不是最好的鏡頭焦距了。至於如何找到最好的鏡頭焦距,來配合題材及創作上的需要?平時可以在家勤練且以多大的物距,需用多長的鏡頭焦距,才能有多大的涵蓋角度?有了確實的認知之後,可方便取景構圖及鏡頭運用,以免臨場不知所措。
2.最好的光圈:
光圈愈大,影像愈容易鬆浮不結實,且景深愈小,色彩也較淡雅:若是光圈愈小,則因光的繞射影嚮,而使「解像力」愈差,景深會愈大,色彩會愈深濃,因此,最好的光圈,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中間光圈f5.6或f8。
3.最好的快門:最好的快門速度是1/250秒左右,但就長鏡頭而言,實際上,應依鏡頭焦距的長度,為快門的速度,如40Omm鏡頭,應選接近400數字的1/500秒,作為快門的速度,依此類推。
4.最好的視點:能發掘被攝體,即踏出了創作上的第一步,但是,視點一再的影嚮這發現,所以:臨場拍攝時,必須前後左右、四面八方地試鏡,以求達到優異作品的最佳視點。
5.最好的角度:將攝影做為反映現實的一種手段,因而成為事物的目擊者,那麼要得到最好的角度,應配合最好的視點與鏡頭的涵蓋角度,選出異常的視覺角度,如蟲眼方式或鳥瞰方式而拍攝。
6.最好的曝光:
因軟片曝光對等律失效的特性,及顏色反射率的問題所加以的修正,或創作上的需要,而使曝光過度或不足,以求色彩的再現,及較豐富的色調層次,這種修正過的曝光,是創作上最好的曝光,也就是最正確的曝光。而TTL所顯示的曝光資料,僅可提供參考而已。
以上大略談了幾點最好的條件。再談到什麼是美感的主題?我們知道,攝影家與其他藝術家,同樣的,對於美感的直覺特別敏銳,他可從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,感受特殊的信息,並力求將它表現在作品上,而讓作品發揮了引導社會生活的功能,使觀賞者引起共鳴。
至於美感的主題,則分為形式的及內涵的。若僅是象徵性的藝術形式,雖有作品的構成要素,但其組織原則,只是表象的、外在的技巧表現,這種表現,即是形式的美感。
而精神性的與生活性的美感,屬於內在的、包容的美感,它就是內涵的美感。它是一種情感經驗的互動,及美感經驗的互動,它的藝術創作本質,是人性的、也是對生活的一種感受,對實物與現象的一種關懷,再加上愛心的滋潤,即顯現了內涵的美感。因此,要得到具有美感的主題,無論是形式的,或內涵的,都是不可或缺的。
(二)要在被激動時的瞬間,觸動快門,從此就決定了作品的價值。所以所拍出的作品,一定是作者自己最受感動的。
1.藝術的所謂成為行家與否?最重要的是在於是否具有技巧的表現能力,這種技巧,是屬於較專門性的,也是為藝術創作而準備的。一般藝術創作的最基本要求,就是技巧與精神內涵。也就是包括了上面所談及的直覺的美感、形式的美感以及內涵的美感。當按下快門的一剎那,創作者的心態赤裸裸地表現在作品上,事後的辭彙說明,似乎都成了多餘的修飾。
2.攝影者應該努力的把個人的生活歷練、文學修養、美學理念、精神內涵等等,憑藉熟鍊的技巧,凝聚起來,並在按快門的瞬間,整個的,很完美的釋放出來,這樣所創作的作品,一定是最感動的。如果,在技巧上不甚成熟,又未能將感性的內涵素養融入畫面中,那麼,這是創作上的憾事。
3.筆者曾有一套自我訓練的方法,即將作品分成 A、B、C三級,每隔一段時間,再將它重新分級、篩選,最後,那些百看不厭的作品,就是自己認為可成為"佳作。的候選作品。
(三)作品的構成要素:光、影、色、線、形,若無時空的延續,僅是線形的表現,較難產生更進一步的共鳴。
1.光線是攝影的首要要素,老師傅說:「攝影不能沒有光,沒有光就沒有攝影」。英文攝影PHOTOGRAPH,希臘文光線PHOS、描繪GRAPHO,攝影就是運用光線來描繪的意思。因此,光線是一切平面藝術的精神語言,這是不容否定的。
攝影家使用相機,透過鏡頭創造視覺藝術,與畫家使用畫筆的創作,有異曲同工之美。攝影必需熟悉光的特性,如:光的傳播、光的色彩、光的現象等,並要瞭解光源角度與視點的關係。
2.陰影對於光線的強弱、明暗變化、色調層次都有直接的關係,如:立體感的呈現,不以光線為基準,而是以陰影的效果來衡量,因為有陰影才顯現立體感的物體。作品品質的好壞。多少仰賴於陰影形式的處理,處理得當與否,可影嚮作品的架構問題。
3.色彩的和諧,必須建立在心靈的需要上。依色彩的心理效應來說,很多攝影藝術的創作者,常凝建屬於自己的理論基礎,來闡釋屬於自己的色彩語言與形式的結合。另外,色彩與色溫變化、色相與三原色的光學特性、色彩與顏色情感的問題、光量與色彩明度的強弱等等,幾乎都是攝影工作者所不可忽略的課程。
4.線條的旋律形式,由原始的幾何形式,簡單的線條組合,表現節奏性的律動感:線條的線性透視,與線條的粗細,各有其屬性,一般來說,曲線的屬性,有如流水般,呈現活潑而不安定,且深富律動的美感,也是三度空間與時間流動的高次元表現。線條對於造形具有高度的表現力,一般可根據視覺經驗,藉線條表現「面」與「立體」的意象世界。
5.形式的群集,即線條移動而造成的形式,簡單可分為平面的和曲面的二種,平面存在二度空間,而曲面存在於三度空間。自然界中任何形式的群集,不管寫實或非寫實,抽象的空間或具體的實面,都能像一個物體般地存在著。所以,視覺所見的虛幻光影,與攝影所見的具象景物,兩者之間存在著互動互異的關係。
6.時空的延續,就是時間與空間的延伸。在時間方面,以極長或極短時間來拍攝,可產生肉眼無法經驗到的視覺效果。而以異常的天氣,如晨、昏、雨、霧、颱風天的時間,及春夏秋冬的季節,來找尋特殊的空間透視,這種透視能構成既深遠且有優美感的層次,因而產生三度空間的立體效果。
綜合以上所述,可見線形透視僅是平面無遠近感的二度空間的構圖,如果不加上時空延續所形成的3D立體感,那麼這類攝影作品,就不能算是最完美的。
再說,現代攝影出現了較為特殊的觀念,及創作技巧,就是將時間與空間的畫面,構成交叉重疊的複合現象,強調時空意識與造成意識的創意。使立體空間結合意識領域,而形成四度空間,來突顯作品的內涵。
(四)攝影者的自身要求:1.攝影就像狩獵一樣,要有衝鋒陷陣、要有守株待兔的精神。
2.眼睛要精細的觀察,多運用攝影眼,才能發掘題材,找到主題。
3.腦筋要靈活的思考;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。因為想像力,就是攝影創作的基本能力,想像力愈豐富,創作能力就愈旺盛。
4.要用心去體會,隨時保持如椎兒一般,對任何事物都存有驚奇的視覺領域,敏銳的心靈意境。再說,作品的好壞,取決於攝影者的創作能力,不見得在於創作媒材的優劣。
5.攝影要快速敏捷,因為,稍一遲疑耽擱,最佳的一剎那,就再也喚不回了!
6.攝影必須付諸行動,實際的去拍攝,將作品呈現出來。多拍多經驗,不拍不會有作品的產生。東瀛有句話:「攝影是用腳走出來的」。事實上,發現題材時,直覺的:應即刻拍它一張,然後找尋最好的視點,再做最佳的創作。
(五)產生作品的泉源,是精神專注,再加上熟練的技巧反應。
因為精神專注可以讓思考集中,使潛在能力的反應,容易呈現出來。再說技巧,即巧妙的技術較屬於專門性的本領。因為技巧為藝術創作的導演,創作時,主題經技巧的處理,將思想意境完美的表達出來,否則,突顯了作者創作技巧的不成熟。
(六)美的捕捉,隨處可得,攝影創作亦然。
所謂創作,就是創造、製作。一幅好的作品,是賦有藝術的生命力,具有作者的思想和技巧,傳達了創作的意念,同時含有美的特徵。而美的捕捉,在生活的周遭,只要你有一顆敏銳且關懷的心,你將會發現攝影題材隨處都有。依現代藝術的理念來說,攝影不再只是用作再現的手段,或當工具的使用而已,它應該是一種藝術的創作。
(七)一幀優秀的作品,有時,是經過多次失敗經驗的結果得到的。
我們知道,失敗是一次經驗,成功也是一次經驗,無論成功與失敗,僅要多拍即可多得一些經驗,這是屬於自己的經驗。另外,可藉由書籍,或與同好互相切磋等,而得自他人的經驗,以補足自己拙劣之處,如此,可使自己的攝影藝術生涯過得更平坦。
(八)要具有「畫面空間取捨」的能力,否則,將是創作無法避免的致命傷。
若對「畫面空間的取捨」都無法做到,表示自己的構圖能力還不夠,果真如此,那麼在創作的路途上,可要辛苦多了。因為創作技巧是屬於專門性的才能,構圖也較具專門性的,若缺乏這些專門性的本領,即表示自己未達到創作的基礎水平,那麼就很難有創作。因此,可以說若無法做到「畫面空間的取捨」,將是創作的致命傷。
※若要轉載請告知!!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