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28日 星期三

心視與創作


心視與創作

柯裕源 1993.05.20
英國心理學家法朗西斯‧格統〈Francis Galton〉曾經談到人的思維不是心思就是心視,以語彙式呈現的謂之「心思」,以影像式呈現的謂之「心視」。心視是思維的心理現象,常介於意識和無意識之間,平時潛伏的意念遇到特殊頻率刺激的瞬間,就會浮現出來,呈現一種抽象不離形象的內心視象,它不僅具有形式,也隱含了情感與祈望、智慧與想像等等意象的抽象性內涵,在各專業領域裏,運用這種特殊的心視效應,可達到正面且更積極的成長層面。譬如說,在醫學方面有了美好的心視,就會有開朗的、愉悅的心情,進而增加身心的健康。在科技方面有了心視,科學家們未來的願景,就有了更大的鼓舞與激勵。而心視更是藝術家創作靈感的糧食。
卡特‧布列松的「心眼」與畢爾‧布蘭德的「心靈之眼」,以及心視攝所強調的「心靈視覺」的直覺反映,都是心視「心智活動」的一部份。就攝影領域來說,潛意識常會適時的釋放一些特殊的心視頻率,這些頻率交織成的影像,既不清晰又很短暫,極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而幻滅,因此,若無對等的接收頻道,就會失去了所謂感應現象,創作機率就成空,所以創作時必需心無雜念,避免外在因素的干擾,滅少「我執」才能加大內心視象的清晰度,而有利於傑作的完成,由此可見,如何應用心視效應,誠然是一門既深奧又有趣,且又深具意義的學問。
畢爾‧布蘭德憑藉風景的拍攝來反映潛意識的心靈之眼,他欣賞那既有實景的精緻描繪,又浮現似是而非的超現實感,人物更像夢遊一般,真實與虛幻交錯在其中的田園風光作品。而司蒂格利茨認為相機是產生蛻變的機具,他將具象以抽象的畫面表現出來。如此攝影是拍它在作品上形成的樣子,而不是拍它在現實裏的樣子。
心視是一種觀念與想像力所引發的內心視象,它在藝術創作上可以彰顯影像作者的獨特性,在日常生活中,可加添正面且又健康的成功因素,而豐富了生命。當心視創作與藝術創作劃上等號時,創作架構應用心視意識來描寫,而不以攝影特性的物象描寫來觸動快門。心視作者巧妙地運用「託物移情」,把發於有形達於無形的觀點,做為創作的特色,依階段式的步驟累積經驗循序漸進,並著重美學與視覺語言的互動,經形式美感的觸發,達到內涵美感的真實,其影像本質包含了具象,也包含了抽象的表現。
心視內心視象的移情作用,是將內在意象寄託於外在形象,把具象抽象化的一種創作格調,其關鍵在於如何尋覓發掘足可充分寄託內心視象的客體。簡而言之,即是本著影像作者的觀點,架構影像藝術的事實,呈現心視概念的創作。心視創作的主客和諧是顯現影像創作的真實,並達到予求予取的獨特境界,而非自然景物的實錄。藝術界早將表象的真實闡釋為意象的真實。換句話說,抽象的表現較具象的再現更能代表創作的本質,也是現代藝術的潮流。

附註:

人從出生開始,生命中的每一時刻,心視是形影不離的同在,就因消極、脆弱、優柔寡斷、或迷失、我執、造成負面的身心傷害,讓這種與生俱有的潛能因此封鎖,而無法正面善加運用。所以心智活動不只運用在創作上,身心健康上,又可運用於日常生活中,使困難問題得以迎刃而解。最好的解困方法,就是把持一幅清晰又細膩的美好心視,加上自己的信心與恒心,才能美夢成真、心想事成。否則,心理一直認為差人一等,就會真的矮人一截,若一直認為病情惡化,真的就會小病成大病,可見心視的影響力之大。聖經上說:「因為他的心是怎樣思量,他的為人就是怎樣。」〈箴言23--7〉
心視的心智活動是可以學習訓練的,並從實際經驗中領悟出它的奧妙,可以運用在藝術創作上來強化創作的獨特性,它是可以想望,絕不同於外在絢麗世界的依賴,而是以抽象的心智影像〈Mental image〉主觀地詮釋對象,透過敏銳的觀察力與優美的畫面組構能力,及豐富的想像力,展現獨特格調的創作表現。
※若要轉載請告知!!
Posted by Picasa

2 則留言:

  1. 回覆
    1. 【柯裕源_YuyuanKe 攝影簡歷】
      ● 心視攝影俱樂部 會長 ( 1982.03.07. ~ 2011.03.20. )
      〈2011.03.20. → 心視攝影俱樂部 榮譽創會 會長〉

      ● 高雄市壽山攝影學會 榮譽博學會士

      ● 中華藝術攝影家學會 高級會士


      ● 屏東美展、美術家聯展、藝術作品典藏...等評審與典藏委員。

      ● 高雄國稅局、台電高雄區、高雄海關、高市府秘書處、 中華電信、長庚醫院、高醫。

      ● 國際扶輪社、南區大專院校、中船、中鋼、壽山. 高市. 高青..等攝影學會講師與評審。

      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