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片與照騙 作品與真實
2009.06.20. 柯裕源
攝影藝術是憑藉心靈的巧思,將完整的內心感受,透過內心視象, 及專業技巧,呈現於作品的整個創作過程,而不是單單著眼於最後Show出來的那一張照片。
照相~表象形式~照片~被動記錄~照騙 ~ 理性的機械操作<一般拍者。
造像~意象內涵~作品~主動創作~真實 ~ 感性的藝術創作<影像作者。
您若很幸運的跟隨一位好老師學藝,若學不到什麼?是自己的努力不夠。若學成一模一樣,就會找不到自己。猶如郎大師桃李滿天下,部份學生的作品被稱為「郎調」。如果作品與別人彼此分不清楚時,可能誤以為是模仿或抄襲。所以作品必須出自於自己的思維理念、拍出自己的感覺、在乎自己的感覺、表現自己的感覺,通過具象把感覺找出來,若創作能探索新生領域,又前所未有的創新表現,才能有原創意味。
初生嬰兒斷奶不得超越一年,之後的牛奶僅能當營養補充的點心,而不是主食,否則會營養不足。同樣的、熟悉新式創作媒材一年半載足足有餘,正常情況學好攝影基礎不出兩年。若有人長此以往追求新機新鏡,僅可說是精神可嘉,論創作距離就是遙遙相對。攝影者不算少數如是如此…。
其實,影像作者若無專業創作技巧的相輔相成,是無法經「托物移情」的互動來完成意象創作,他們與媒材玩家不同。若創作上的最佳創作媒材與基礎拍攝能力,都不是您的問題時,就不好意思像羅丹說的:「拙劣的藝術家永遠戴著別人的眼鏡」。再說,不要羨慕別人的創意,只要勤於思考,勇於突破傳統枷鎖,或許最初只是一個簡單的想法,最後卻讓人驚奇萬分。創作絕勿人云亦云的毫無主見,初學者若不希望自己的構思受人影響,最好是選擇性的參觀展覽作品。相對的認為自己的風格已建立,不受外來影響時,他山之石可以攻錯。
畢爾‧布蘭徳運用風景攝影來反映,意識的內心意象,他認為相機是最佳的捕捉利器,他說:「對於記錄性風景照片,總是覺得缺少了些什麼?」他欣賞田園風光,有似是而非之處。廣角鏡是他的最愛,異常的視點、奇妙的遠近、作品就是他的內心世界,有精緻的描寫特性,又有超現實的特徵與表現,高反差是他的絕妙技巧,(所謂技巧就是專業水平,熟練而巧妙的技能) 。他時常應用銳利B/W色調來孤立客體,脫離原有的寓意,引發視覺的震撼與驚奇 ,他似是而非的主題詮釋為最佳影像語言。
※若要轉載請告知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