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

影 像 與 媒 材

影像與媒材
2003.09.07.柯裕源

當攝影機普遍運用之後,或許有人擔心,繪畫這種藝術,是否會因此停頓或沒落? 當數位相機這麼風行的當下,傳統的攝影機是否將被淘汰?其實不然,不管是繪畫,不管是攝影,都會受到新時代的衝擊而有所激盪。尤其在攝影方面,傳統攝像與數位影像之間的關係與互動,可促使各原有表現的領域更加寬廣,影像工作者更有揮灑的空間,作品也就能更上一層樓。


在後現代影像藝術的創作中,我們不難發現,它已跨越單一性的限域,不再僅是發揮現象記錄的特性而已。實際上,也大大提昇了攝影的本質,在個人的創作上,更力求獨特與優質的表現。如果說,現代攝影是透過鏡頭,來表現一種現象,那麼,後現代影像就是製造現象,作為鏡頭呈現影像的創作。


影像藝術首重"創意",它富有逆向思考,與突破成規的特質。不完全否定過去,也不完全肯定未來。比較屬於思維牽繫著行為的一種心智活動。說:「拙劣的藝術家,永遠戴著別人的眼鏡。」所以,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,不要羨慕別人的創意,只要勤於思考、勇於接受挑戰、且堅持到底,或許一個很簡單的構想,最後卻讓人驚奇萬分。


隨著時代的巨輪,藝術創作的觀念逐步的在改變,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,或者在展現作品時,所運用的媒材,也越來越多樣化。例如,可藉由傳統的攝影機、科技電腦、以及數位相機等等,達到影像形式的創作。這些媒材,豐富了影像作者的創作歷程,也給我們的欣賞意願加了分。而且,影像作品的呈現,已不再拘限於單一現實,或親眼目睹的現象而已。換句話說,實際景象與網路影像互動的畫面,正是後現代影像所表現的方式。因此,不論在古今、中外的人事物,都有可能在瞬間同時呈現在你我的眼前。再說,藝術家對創作的觀念,也由平面進入空間。當觀賞時麾的裝置藝術時,無意間,你也可以是裝置作品的一部份,你這就成了作品的媒材。


影像作者內心視象的作品,蘊含著思維、牽動著共鳴、充滿著藝術的生命與價值。而來自程式媒材的影像,在人性化或獨特性的表現上,常是空白的,當然也就難以與心智影像相提並論。




※若要轉載請告知!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